
事業(yè)單位公共基礎知識之政治知識: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
一、知識介紹
馬克思認為,生產力和生產關系、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。兩組矛盾之間的運動構成了社會的運動、變化和發(fā)展。其中,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更基本的。
生產力,體現的是人類改造自然、利用自然的能力,其包括實體性要素和非實體性要素兩個部分。生產力的實體性要素是不需要依附其他要件,可以單獨存在的要素,包括勞動者、勞動資料、勞動對象三個內容。以農民種地為例,農民是勞動者,鋤頭是勞動資料,土地是勞動對象。在這一生產過程中,勞動者是起到主導作用的。鋤頭、機器作為勞動資料的主要內容,被稱為生產工具,它是生產力發(fā)展水平的客觀標志。封建時代農民用鋤頭耕地,今天農民用機器作業(yè),這直接體現了生產力的發(fā)展和進步。勞動資料、勞動對象又被合稱為生產資料。本例中,生產資料包括土地、鋤頭、機器、耕牛等。生產力的非實體性要素則是要依附實體性要素而存在的,如科學技術,要依附在勞動資料上才能存在。
生產關系,體現的是在利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,人與人之間形成的協(xié)作關系。它由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、產品分配形式、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關系三個內容組成。其中,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是起到決定性作用的。在上述例子中,如果土地、耕牛等生產資料屬于農民所有,那么農民在生產中就不需要依附于地主,所得糧食也不需要向地主交租。如果生產資料屬于地主所有,則情況恰好相反。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作為生產關系的最主要內容,還是區(qū)分社會制度的根本標志。在封建時代,以地主土地所有制為主;而在社會主義社會,則是公有制占據了主體地位。一定的生產力決定一定的生產關系,生產關系又對生產力起到反作用。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(fā)展時就會促進生產力的發(fā)展,反之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(fā)展。比如,原始社會生產力十分低下,人們在外出狩獵、采集時就必須進行協(xié)作,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證部落的生存和發(fā)展,因此就形成了公有制的生產關系;此時,氏族公有是符合生產力的發(fā)展要求的,因此可以促進和解放生產力。所以,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(fā)展。
由社會一定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被稱為經濟基礎。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(tài)和相應的制度、組織和設施被稱為上層建筑。其中,意識形態(tài)的內容被稱為觀念上層建筑,包括法律、道德、宗教、哲學等;制度、組織和設施這部分內容被稱為政治上層建筑,包括國家政權機構、政黨、軍隊、警察、監(jiān)獄等。無論是觀念上層建筑還是政治上層建筑都是具有階級性的,它們存在的目的都是為了維護國家政權的統(tǒng)治,國家政權也是上層建筑的核心。一定的上層建筑由一定的經濟基礎而決定,并對經濟基礎起到反作用。比如,中國的經濟基礎是以公有制為主體,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,就決定了中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,人民是國家的主人;同時,中國的法律、道德、政黨、軍隊等上層建筑倡導的是集體主義,都在維護人民的利益,也就是在鞏固中國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。所以,上層建筑必須適應經濟基礎的發(fā)展。
二、例題展示
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,增強了國企的競爭力和活力,促進了國有資本保值增值,這體現了?( )
A、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(fā)展
B、上層建筑必須適應經濟基礎的發(fā)展
C、生產力對生產關系有能動的反作用
D、上層建筑由一定的經濟基礎所決定
【答案】A【解析】國企變更了所有制形式,這屬于生產關系的變革,所有制形式的變化增強了國企的競爭力,體現了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(fā)展要求;本題中未體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關系,B、D不選;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能動作用,C選項錯誤,故本題答案為A。
三、考察形式
理解性題目,難度較大。在公共基礎知識里面考察,重點是兩組矛盾之間的區(qū)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