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申論時評精析
小“鋪仔”蘊含基層治理大智慧
【在廣東湛江地區(qū),散布于每個村子的鄉(xiāng)村小賣部被稱為“鋪仔”。這些“鋪仔”,是村民購買生活日用之地,往往也是休閑小憩之地,大多是村中的人群集散地,充滿著柴米油鹽醬醋茶的“鋪仔”鄉(xiāng)情味。湛江市坡頭區(qū)利用“鋪仔”文化建設“咱村鋪仔”,賦予其村民議事、文化休閑、暖心服務等功能,讓“鋪仔”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場所的延伸,涵養(yǎng)鄉(xiāng)風文明,助力鄉(xiāng)村振興。據坡頭區(qū)政府介紹,該區(qū)共有772個自然村、758間“鋪仔”,已建成145間“咱村鋪仔”。】【文章來源:光明時評】
在廣東湛江地區(qū),鄉(xiāng)村小賣部又被喚為“鋪仔”,作為每個村子的“標配”,對村莊生活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媒體報道,如今這些“鋪仔”迎來時代新變,經過升級改造后不僅有了更為親切的稱謂——“咱村鋪仔”,而且在傳統(tǒng)小賣部的基礎上,有了村民議事、文化休閑、暖心服務等功能,發(fā)展成為一處涵養(yǎng)鄉(xiāng)風文明、滿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、助推基層治理的文明實踐場所。
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,“統(tǒng)籌推動文明培育、文明實踐、文明創(chuàng)建,推進城鄉(xiāng)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(fā)展”。文明實踐,是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(huán),而要將文明實踐全面鋪展開來,離不開平臺和場所的支撐。湛江地區(qū)將傳統(tǒng)“鋪仔”改造成新式的“咱村鋪仔”,很好地滿足了農村地區(qū)對文明實踐場所的客觀需求。【打造“鋪仔文化”,是坡頭推動文化振興的一大亮點。鄉(xiāng)間“鋪仔”,地氣十足。充分利用這些散落在自然村內的“鋪仔”,統(tǒng)一風格、升級打造“咱村鋪仔”,并且賦予“鋪仔”村民議事、文化休閑、暖心服務等功能,讓“鋪仔”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場所的延伸,涵養(yǎng)鄉(xiāng)風文明,助力文化振興。】
選擇把散布在各個村莊的鄉(xiāng)村“鋪仔”作為改造對象,根本還是在于其有著得天獨厚的優(yōu)勢。“鋪仔”是鄉(xiāng)村中一個熱鬧的地方。無論白天黑夜,村子里的人往往集散于此,有時候是為了一瓶醬油、一包瓜子,有時候則是為了聊幾句家常、下一盤象棋。人員的聚集,是開展文明實踐活動的基本前提。“鋪仔”自在的氛圍、寬松的空間,又為開展文明實踐活動提供了便利。
經過改造后煥然一新的“咱村鋪仔”,在涵養(yǎng)新時代鄉(xiāng)風文明中呈現出顯著成效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、村規(guī)民約在這里不但映入眼簾,而且厚植人心,指引村民養(yǎng)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,自覺改正和抵制不文明行為。厚重久遠的村史、情文并茂的文學、余音繞梁的粵曲在這里競相綻放,既增添了村民日常生活的樂趣,又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質。黨和國家的最新理論政策在這里得到了直觀宣傳、生動講解和文藝演繹,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被合力打通。此外,還有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活動、愛心服務、講座講堂、志愿服務等形式多樣的文化實踐活動在此生發(fā)。小小的“鋪仔”在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釋放出大能量,結出了一朵朵文明實踐的絢麗之花。【“鋪仔”是村民生活關切點,因為這些“鋪仔”關乎村里家家戶戶日常需求,對村里“鋪仔”進行統(tǒng)一規(guī)劃,因地制宜,提升風貌特色,同時也改善經營內容模式,自然會讓村民眼前一亮,無疑能讓幫扶行為進入村民視野,產生內在認同。倘若由此出發(fā),把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事項,納入整治改造提升范圍,發(fā)動群眾共同參與,在政民聯(lián)手發(fā)力中,改進鄉(xiāng)村生產生活,必然大大促進各類幫扶獲得群眾支持?!?/span>
“咱村鋪仔”發(fā)揮著多元的社會功能,在為文明實踐提供場所支撐的同時,也助力了鄉(xiāng)村振興。在“鋪仔”里開辟的本地農產品展銷專區(qū),成為本地農產品對外推廣的一個窗口,為鄉(xiāng)村產業(yè)發(fā)展添翼賦能;“鋪仔”里開展的一系列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,在提升村民文化素質、賡續(xù)地區(qū)文化傳統(tǒng)的同時,激發(fā)了鄉(xiāng)村振興的文化活力;通過在“鋪仔”宣傳垃圾分類、水土保持等生態(tài)文明政策,有效增強了村民們的生態(tài)意識和保護自覺;在“鋪仔”里進行的村民協(xié)商討論會議,匯聚民情民意民智,讓全村村民擰成一股繩。在“咱村鋪仔”的助力下,鄉(xiāng)村振興事業(yè)正呈現出各領域協(xié)同發(fā)展的新局面。【如何牢牢堅守村民主體地位,發(fā)動村民積極投身鄉(xiāng)村振興,“咱村鋪仔”是一個重要抓手,因為大多“鋪仔”是村民日常購買油鹽醬醋茶的地方,更是信息交流、集中議事、文化休閑的主要場所,很多大事難事在這里一討論就明白了,迅速得到村里普遍默認。坡頭區(qū)抓住這一接地氣的場所,推進鄉(xiāng)村文化振興和文明建設,的確具有多方面的示范價值?!?/span>
生動鮮活的基層實踐,總是蘊含著無窮的智慧。鄉(xiāng)村“鋪仔”的改造實踐立足實際,善于整合盤活本區(qū)域的獨特資源,使其成為鄉(xiāng)村治理的抓手載體。其他地方或可從中得到啟示,在基層治理工作中不斷創(chuàng)新工作思路,提升鄉(xiāng)村善治水平,真正激發(fā)鄉(xiāng)村振興的內生動力。【相信有更多地方能夠用好“咱村鋪仔”切入點,把鄉(xiāng)村高質量發(fā)展工作做好。】
用心用力做好“數字幫扶”
【數字時代,全球數字化轉型進程持續(xù)深化,但也伴生出數字鴻溝。如何讓數字發(fā)展紅利惠及全球,已逐漸成為國際社會需要解答的時代命題?!?/span>【文章來源:人民時評】
北京市的一些景點上線手語導覽服務,助力聽障人士更好游覽觀光;上海市啟動信息系統(tǒng)改造,讓生僻字可被識別;江蘇省連續(xù)3年將“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專項普及培訓工程”列入省政府民生實事,幫助老年人點亮幸福生活……隨著數字化轉型加速、數字中國建設持續(xù)推進,許多地方致力于拓展數字化的深度與廣度,通過提升數字服務質量,讓數字紅利惠及更多人。【以“數字化”發(fā)展作為背景引入,數字化轉型加速、數字中國建設持續(xù)推進成為一種趨勢?!?/span>
當今時代,日新月異的數字科技和數字應用深刻影響著社會生活,為人們帶來諸多便利。同時,也有部分人遭遇了困擾。比如,姓名中含有生僻字的人,在辦理在線事務時容易碰到不便錄入信息系統(tǒng)的問題。不熟悉電子產品的老年人、無法順暢使用大眾軟件的殘障人士、數字技能欠缺的偏遠地區(qū)人群等,時常面臨“數字焦慮”。《“十四五”國家信息化規(guī)劃》明確提出:“加快彌合數字鴻溝,補齊農村地區(qū)信息基礎設施短板,提升信息弱勢群體數字技能?!毖a齊信息普惠短板,幫助相應群體更好融入信息社會、暢享數字生活,對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、增進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義。【盡管“數字化”給社會及人們生活帶來諸多便利,但是也有少部分人難以享受這種便利,面臨“數字焦慮”,要進行“數字幫扶”?!?/span>
建設數字中國,要讓億萬人民在共享互聯(lián)網發(fā)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。不斷提升數字服務的可及性、便利性、包容性,才能讓更多人共享數字紅利。近年來,我國致力于打造泛在可及、智慧便捷、公平普惠的數字化服務體系。從接入來看,數字鄉(xiāng)村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統(tǒng)籌推進,智能技術培訓走進鄉(xiāng)村社區(qū),各種智能終端陸續(xù)涌現……數字服務的觸角不斷延伸。從使用來看,近年印發(fā)的《關于推進信息無障礙的指導意見》《互聯(lián)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方案》等文件,指導眾多常用網站和APP完成適老化和無障礙改造,助推自動讀屏、一鍵叫車、“關懷模式”等新功能在適老助殘方面發(fā)揮積極作用。數字資源下沉基層,“數字幫扶”持續(xù)擴面,正繪就優(yōu)質普惠的數字生活新圖景。【“數字幫扶”旨在讓更多人共享數字紅利,我國從“接入”以及“使用”兩大方向做了大量工作?!?/span>
應當認識到,“數字幫扶”不能按一個模式“齊步走”。比如,高齡老人的需求側重居家數字服務,殘障人士則更需要帶有身體輔助功能的產品。開展“數字幫扶”,必須精準把握各群體在不同場景下的真實訴求,提供多元多樣的優(yōu)質服務。在倡導數字化轉型、推進數字化應用的同時,也應適當保留“非數字化”的替代選項。提高數字生活的包容度,有助于讓人們融入數字時代的步履更加從容。【“數字幫扶”必須做到精準,主要是兩個方面:一是不同群體,不同場景,訴求不同;二是允許“非數字化”的存在,作為補充。】
在一定意義上,“數字幫扶”也意味著一種“賦能”。加大數字技能幫扶力度,將為特定群體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創(chuàng)造更多可能性。比如,有的平臺推出“掃碼播報訂單信息”,幫助視障咖啡師“無障礙”接單;有的平臺推出智能語音系統(tǒng),輔助聽障、語障外賣員與消費者溝通。實踐也表明,更大范圍的數據互聯(lián)、信息互通,有利于提升治理效能與公共服務水平。【從更深遠的意義來看,“數字幫扶”也體現了治理能力現代化?!?/span>
“數字幫扶”是一項系統(tǒng)工程,難以畢其功于一役,需要不棄微末、久久為功。政府、企業(yè)、社會、家庭凝心聚力、攜手聯(lián)動,在彌合數字鴻溝、降低數字門檻、保障用網安全等方面謀實招、求實效,就能打造更加包容、更有溫度的數字環(huán)境,造福更多人。【總結展望】
在“方正之間”賡續(xù)中華文脈
【倉頡作書,開乾坤之未明;甲骨刻字,銘萬世之流芳。為了這場追本溯源的一“字”之約,眾多國寶級文物跨南北、越八方來到成博——從鐫刻歷史“骨相”的殷商卜骨,到筆書民族氣韻的淋漓翰墨,藉由漢字,我們得以相認?!?/span>【文章來源:光明時評】
近日,一票難求的“漢字中國——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”特展在成都博物館落下帷幕。自6月10日開幕以來,特展在121天的展覽期間接待游客超140萬人次,其中年輕觀眾占比高達80%,省外觀眾占比超60%。同時,關于展覽的網絡話題量超過3000萬,網友們一致給出了好評。
這無疑是今年夏秋最火爆的展覽之一,甚至成為不少文博愛好者專程奔赴成都的理由。數以十萬計的游客來到成都,與本地觀眾一起排隊打卡,拼手速預約配套講座,掀起了一場漢字文化的熱潮。這是博物館的又一次華麗“出圈”,充分彰顯了厚重的中華文明、偉大的民族精神的強大影響力和號召力。【漢字的炬火召引之下,眾多國家級文化遺存千里迢迢遙赴蓉城,共同演繹著一個民族堅韌的生命力和非凡的創(chuàng)造力。從文明之源到統(tǒng)一之基,從歷史深處走來的漢字,仍在不斷譜寫新的華章?!?/span>
“漢字中國”特展吸引觀眾的第一個理由,就是平時難得一見的珍貴文物匯聚一堂,展現出多彩中國的共同文脈。全國20個省市、40個文博機構齊心協(xié)力,匯集珍品共220件,其中一級文物70件,珍貴文物占90%以上,托舉了這場成都博物館建館以來水平最高、珍貴文物占比最重的展覽。眾多國寶級文物跨南北、越八方,與遠道而來的觀眾相聚成都博物館,成就了這場追本溯源的一“字”之約,集中呈現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和多元一體。【從漢字的演變歷程,我們觸摸中華文脈的發(fā)展與賡續(xù),在全社會推進文化自信自強、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,為助力成都世界文化名城的建設添磚加瓦?!?/span>
循著一條外寬內窄的“時空隧道”進入展廳,一位無聲的“講解員”就來到了觀眾身邊。這里的一個拐角、一束燈光、一抹色彩,都讓游客沉浸到厚重的中華文脈中,完成情感和知識的雙向傳遞。橫折、豎鉤、撇折等筆畫走勢融入墻體造型,營造出均衡和諧又時有變化的觀展體驗;以天青綠色表現文明早期的略顯青澀,黑色與紅色表現文字的演變與成熟,橙紅色表現漢字文明像霞光一樣普照四方……獨到的博物館語言,正是展現漢字魅力的點睛之筆,讓觀眾在了解漢字發(fā)展演變的同時,亦能夠認知漢字與歷史、漢字與中華文明之間的關系,體悟“漢字是中華文明的標識”這一核心概念。【漢字,不僅是中國與世界溝通的橋梁,更是人類文明的瑰寶。在漫長悠久的歲月里,漢字不僅描繪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歷史長卷,更體現著中華文明獨一無二的哲學思想。這次特展為觀眾們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漢字發(fā)展歷史和中華文明的機會?!?/span>
當然,此次特展能吸引眾多觀眾,在一筆一畫之間掀起一場文化熱潮,最為根本的還是漢字本身的力量。世界上曾誕生過上千種古文字,但大都消失在歷史塵煙中,唯有漢字沿用至今。從距今8000余年的刻符龜甲,到殷墟甲骨、西周金文、秦詔版等文字載體,再到楷書、行書、草書等書體風格,漢字仿佛黃河長江,從源頭的涓涓細流,一路匯聚成波瀾壯闊的大江大河。觀眾可以從漢字的演變歷程中看到,漢字促進了中國多民族統(tǒng)一國家的形成,維系著多民族的融合發(fā)展。【從上古圖語到書風萬千,從龜甲銅器到絹帛紙張,漢字的魅力在形貌、載體、書寫方式的更迭中不曾消減,反而歷久彌新。漢字不僅體現著每個時代獨特的精神風貌,也彰顯出中華文明一以貫之的哲學思想、價值體系。柳公權曾言:“心正則筆正,筆正乃可法矣?!狈酱缰g抒寫出的人格氣韻、精神風骨,是經過歷史洗禮的中華文明永恒跳動的脈搏,是江河萬古、未曾斷絕的華夏民族精魂所歸?!?/span>
我們應該看到,觀眾喜愛“漢字中國”特展,還在于這個展覽滿足了他們文化尋根的需求。來自全國各地的珍貴文物穿珠成鏈,直觀呈現出悠久中華文明的“源”與“流”,讓觀者找到自己的文化歸屬,有力增強了文化自信。【“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(xù)性來認識中國,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,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,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?!北敬握褂[即以“源”“遠”“流”“長”四字構建講述脈絡,見字剖意,釋讀萃圖成字之“源”、文以載道之“遠”、福澤廣布之“流”、文脈綿延之“長”,漢字與中華文明相生相發(fā)、相互成就的歷史長卷,就從這里徐徐展開?!?/span>
我們深入品讀“漢字中國”特展,是為了面向未來,賡續(xù)中華文脈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,搞歷史博物展覽,為的是見證歷史、以史鑒今、啟迪后人。我們在博物館中尋根問祖,就是要厘清中華文明的脈絡,搞清楚我們從哪里來、到哪里去,承擔起在新的起點上繼續(xù)推動文化繁榮、建設文化強國、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,更加自信地奔向未來。【文明之璀璨歷程,自漢字始,載于文物,融于時代。看方正之間,文明生發(fā),這些我們無比熟悉的方塊字,在祖國日益強盛、對外交流蓬勃發(fā)展的今天,承載著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與獨特的精神,騁于世界更廣闊的舞臺上,生生不息、歷久彌新?!?/span>